移动端

您现在的位置:兴旺宝>通信设备网>资讯列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大展拳脚” 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大展拳脚” 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建设

2023年10月21日 14:01:00 人气: 124 来源: 智能制造网整理
  近年来,我国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我国物联网蓬勃发展。
 
  众所周知,物联网是以感知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人、机、物的泛在连接,提供信息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基础设施。物联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控设备状态、预测维护需求等方式,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显著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力。
 
  现如今,随着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步伐加快,物联网已成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十四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并陆续出台一些列政策支持中国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落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
 
  《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提到,到2023年底,在国内主要城市初步建成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社会现代化治理、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民生消费升级的基础更加稳固。物联网应用方面,围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智能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建造、智慧家居等重点领域,加快部署感知终端、网络和平台,形成一批基于自主创新技术产品、具有大规模推广价值的行业解决方案,有力支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IPv6在物联网领域的大规模应用;实现到2023年底物联网连接数突破20亿的目标。
 
  2022年6月,工信部、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推动5G、云计算、边缘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积极构建面向能效管理的数字孪生系统;推动企业深化能源管控系统建设,鼓励企业基于能源管控系统探索实施数字化碳管理,协同推进用能数据与碳排放数据的收集、分析和管理等。
 
  ......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我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284.4万个,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0.5亿。截至2023年9月20日,我国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已经达到21.48亿户,物联网企业数量超过8000家,产业规模接近3万亿元。另据中国互联网协会预测,到2025年,中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将达到80.1亿。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愈加成熟和广泛,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举例说明:
 
  数据交互融合: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的连接,使得数据可以实时交互和共享,实现万物互联;
 
  设备接入与数据采集:物联网平台通过数据采集与控制核心能力引擎,可以满足大量设备的驱动接入,实现数据的分布式集群和高度稳定性。同时,通过数据接口的集成,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不同场景之间的数据共享,为生产和管理提供了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构建智能制造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与工业应用的低代码开发平台结合,可以构建智能制造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数据集中管控与共享,降低人为操作频率,提高工作效率;
 
  可视化数据管理:通过物联网平台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引擎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供开发和调用,再结合工业应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通过数据云仓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数据可视化与实时监控:物联网平台的数据采集与控制引擎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供开发和调用,再结合工业应用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通过数据云仓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等;
 
  质量管理系统:基于物联网平台,这个系统可以实时采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通过质量管理系统可以实时采集、记录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同时,结合物联网平台可视化组态引擎具备的画面回溯能力,可以将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实时回放并还原生产场景,以便企业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结语:总的来说,物联网技术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不难看出,通过实现设备的互联互通、数据采集和监控、以及智能化应用等手段,可以显著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制造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09766069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兴旺宝"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兴旺宝,转载请必须注明兴旺宝,https://www.xwboo.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